供暖季将至中石化将筹措242亿方海外气源
9月30日,中石化表示,为落实冬季能源保供工作,今冬明春计划筹措242亿立方米海外LNG资源,自有LNG接收站将满负荷运行。
目前中石化正加快推进天津LNG接收站二期工程建设。该工程于今年9月完成两座22万立方米储罐气压升顶,即将开始罐内施工;新建一座26.6万立方米LNG运输船码头,预计于今年11月达到投用条件,届时天津LNG接收站将成为国内首座双码头运行的接收站,将为华北地区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打下坚实基础。
除自有设施外,中石化还充分利用国家管网“公平开放”第三方LNG接收站加大资源筹措力度,为今冬明春能源保供提供充分保障。
据悉,中石化龙口LNG项目近日也获国家发改委核准。该项目位于山东省烟台港龙口港区,一期建设LNG接转规模为每年600万吨,将建设1座26.6万立方米LNG泊位、4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及配套气化外输设施,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中石化在华北地区的资源供应能力。
中石化还持续推进储气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天然气注气工作。截至目前,天然气分公司已累计注气11.7亿方。天然气分公司今年全年将新增储气能力4.23亿方,其中,山东LNG接收站二期工程新增储气能力1.98亿方,金坛储气库、文96储气库、黄场储气库等3座储气库新增储气能力2.25亿方。同时,该公司按照“应储尽储”的原则,加大储气库注气力度,预计10月底形成16.9亿方有效工作气量,同比增幅15.5%,确保今冬明春供暖季天然气保供安全平稳有序。
我国渤海再获亿吨级油田
9月30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对外宣布,我国渤海再获大型油气发现——垦利10-2油田,经自然资源部审定,原油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亿吨,进一步夯实了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储量基础,对海上油气田稳产上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垦利10-2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距离天津市约245公里,平均水深约15.7米,发现井垦利10-2-4井共钻遇油层27米,完钻井深1520米。经测试,该油田单井日产原油可达81.55吨。
中海油勘探部总经理徐长贵表示,垦利10-2油田的成功发现,打破了渤海油田凹陷带浅层从未获得亿吨级岩性油田发现的局面,展示了渤海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广阔前景,对类似盆地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开工
据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23日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吉安)工程在宁夏中卫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全长2090公里,起自宁夏中卫,途经宁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7省(区),终点为江西吉安。
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由国家管网集团负责建设。“管道设计压力10兆帕,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年输气量约250亿立方米,与用煤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089万吨。”国家管网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对保障沿线地区清洁能源供应,促进当地能源结构调整,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途经黄土高原、秦岭、江南丘陵等复杂山区及灾害性地质地貌段,设计实施山岭隧道75处,穿越大中型河流35处,施工环境复杂,难度系数较大。
国家管网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管道建成投产后,将联通已建成的西气东输三线西段(霍尔果斯—中卫)、东段(吉安—福州),实现西部资源和东部天然气市场有效连接,进一步完善我国中东部地区天然气管网布局,与现有区域输气管网、全国主干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畅通国内外资源供应渠道,提高天然气调配灵活性,为沿线地区的能源供应、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提供重要保障,助力“十四五”期间构建天然气管道“五纵五横”新格局。
央地四方签约川渝剑指天然气千亿产能基地
9月18日,在成都举行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高峰论坛上,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四川能投和成都东部新区管委会四方签订框架协议,宣布将央地携手,合作共建油气产业园区,助力川渝打造天然气千亿产能基地。
据介绍,该油气产业园区将由1个核心园区和多个产业孵化分园区组成。核心园区设在东部新区,设有油气理论研究、油气技术工艺研发、工程管理咨询服务、石油装备制造、绿色产业催化和金融服务6个功能区。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将引进国内外大中型综合性能源企业10家以上,培育科研机构6家以上,入驻油服技术企业20家,覆盖油气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累计投资500亿元。
中石化首座22万方LNG储罐气顶升圆满成功
9月16日上午,在天津南港工业区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四建公司历时两个半小时气顶升作业,中石化首座22万方储罐内罐穹顶成功升顶。该储罐是目前国内最大、最重的 LNG 储罐,穹顶结构跨度长达92.2米,重约1085吨。
作为22万方储罐的施工方,四建公司为确保此次气顶升顺利开展,组建评审专家组,同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SEI)、监理和天津LNG业主反复沟通论证实施方案。作业期间实时监测风量压力、上升速度、穹顶水平度、顶升高度数据等,确保穹顶升顶过程中安全质量处于高标准受控状态,并依靠浮力、提升力将储罐穹顶和铝吊顶顺利提升到安装标高位置。
目前,四建公司正加速推进天津LNG接收站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天津LNG接收站规模将达到1080万吨/年,供气能力将提升至136亿方/年,迈入千万吨级超级LNG接收站行列,不仅可以进一步优化华北地区能源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且对增强该地区冬季调峰保供能力、改善大气环境、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燃气集团自主采购LNG在唐山LNG接收站成功接卸
2021年9月3日下午,British Achiever(成就者)号液化天然气(LNG)船顺利靠泊唐山LNG接收站码头,随着船、岸卸料臂完成连接,由北京燃气集团自主采购的首船进口LNG资源开始卸料。9月4日11点50分,卸船作业完成。这标志着位于这一接收站的北京市政府天然气应急储备设施正式运行。
据了解,此次抵达的LNG船载货量约为6.8万吨,容纳的液态天然气约15.2万立方米。LNG通过卸船管线将全部储存于由市政府委托北京燃气集团在唐山LNG接收站内建设的两座LNG应急储罐内。卸船完成后两座储罐平均液位将达到15米,气化后可提供约0.95亿标准立方米天然气储量,为今年冬季首都天然气供暖提供保障。
国家能源集团与中海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9月1日,国家能源集团与中海油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王祥喜,中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出席签约仪式并就深化合作事宜交换意见。
王祥喜介绍了国家能源集团的基本情况,对中海油取得的发展成就表示祝贺。他表示,今年以来,国家能源集团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充分发挥能源保供稳定器压舱石作用,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为全年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能源集团和中国海油产业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希望双方以本次战略合作为新的起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全面加强对接交流,在海上风电、可降解塑料、高端化工品、海外投资等方面不断拓宽合作领域,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示范,共同打造能源央企合作新典范。
汪东进对国家能源集团给予中海油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中海油的生产经营情况。他表示,中海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油气增储上产、绿色低碳发展、科技自主创新,在落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海洋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中海油和国家能源集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深入落实战略合作协议中的各项内容,在天然气与煤炭供应、新能源与碳封存、国际化业务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