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联盟动态>>【精彩回顾】景春梅:氢能“热”中“冷思考”

【精彩回顾】景春梅:氢能“热”中“冷思考”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14

景春梅:氢能冷思考

640 (1).png

今天我从政策的角度讲一讲我这两年对氢能产业的一些思考。大家应该都知道,就在昨天中国绿色发展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政策文件终于发布了,双碳顶层文件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指导性意义,也是我们整个涉及经济社会全面系统性变革的一项系统工程。
第一,氢能之一年前,2020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经过一年时间酝酿,双碳顶层设计政策文件终于发布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氢能产业如何在未来更好服从国家顶层设计、更好实现绿色发展,这是我们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氢能产业的话,那肯定就是字,氢能不但是国际热,国内也热,而且国内热更是带动全球的热。2018年李克强总理考察日本丰田公司之后,氢能在国内迅速升温,去年到今年又有几个特殊的重要事件又再次加速了氢能的升温,目前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政策是燃料电池也可以说氢能领域第一个专业性文件。

其实,我们在也有参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政策文件,去年在这个报告征求意见稿时我给国务院写了报告,谈了一些关于氢能示范的一些看法,后来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建议也吸收到文件中。一是把原来征求意见稿里的示范城市,后来文件吸收了我的提议,改成了城市群,这样有更多的城市可以参与到示范城市的资源配置中。二是在城市群的遴选中加大了对自主关键技术、技术可控的评估标准,原来征求意见稿是注重硬推广,我觉得有局限。现在我们很高兴看到这个文件,相对都是更加全面的,考虑到了行业发展的问题,也让更多城市参与到氢能发展中来。

现在正式公布的双碳政策文件,表明我国双碳目标向全世界作出中国要坚定不移实现绿色发展的愿景,同时要不断提升我们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比例,来促进我们的能源转型。这份顶层设计文件里特别强调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对目前不好的倾向都给予了提示和矫正。

国内氢能之热的情况:截至20219月,共有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出台氢能产业相关规划,其中省级(直辖市、自治区)规划14个,地级市或地区级规划49个。规划产能远大于目前需求,规划氢燃料电池电堆总产能已经高达3000兆瓦,燃料电池汽车总产能超过10万辆,规划总投资超过2000亿。

在顶层设计的推动下,各类资本争相入局,涉氢企业快速增加。2021年氢能产业发展开启加速键,在双碳目标推动下,产业各环节企业正加速布局,产业整体相关企业数量出现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共有氢能相关企业 2469 家。2021年至今新增注册 402 家,在示范城市群政策靴子尚未正式落地前,新增企业数量已接近 2020 年全年新增注册量水平。预计下半年伴随示范城市群政策的落地实施,全年新增注册企业数量将再上一个台阶。

央企布局各涉氢领域,产业节奏进一步提速。超过三分之一的央企已经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的布局,也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成果。例如,中石化宣布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十四五期间拟规划布局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7000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中石油与亿华通、北汽福田达成合作意向,推进北京市加氢站建设及运营,服务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运营。国电投已实现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完全自主化,围绕氢源产输、场景应用等加强布局。在工业领域,宝武集团、河钢集团、酒钢集团开始探索氢能炼钢,并逐步建成示范试点,氢气、一氧化碳混合气制铁、纯氢作为还原剂来炼铁等技术正逐渐被解锁,氢冶金技术已成为钢铁产业实现低碳绿色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各个央企结合自己的业务,根据双碳要求来实现低碳发展,很多都实现与氢能产业链的耦合,在布局氢能产业。

国外氢能之热的情况:从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开始,美国提出了氢经济,后来因为成本太高也没有推起来,但是积累了很深的技术。国内在启动燃料电池之后,很多高端人才都是来自加拿大巴拉德等等。因为目前除非洲外,其余各大洲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均发布了氢能发展战略,所覆盖人口达到全球总人口的2/3。其中,德国、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将氢能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制定氢能发展战略,明确产业定位,推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全球碳中和共识为氢能发展提供重大机遇。目前全球有130多个国家宣布要实现碳中和,这中间氢能就是很重要的实现路径,用氢能能干什么呢?在交通领域进行脱碳,在发电领域实现对电能的替代,或者是在工业领域作为工业脱碳的手段。各个国家都对氢能给予厚望,有的是纳入到国家能源规划中,有的专门出台了氢能规划。

第二,相关思考。氢能虽然热,但是目前产业发展的起始阶段仍然处于产业初期阶段,总体来说产业链不够健全,技术还不够成熟,有很多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更好地引领产业的健康和高质量发展,目前氢能发展仍然面临着六个不。

一是热度不减。目前遍地开花,但存在着无序竞争,产能过剩隐忧,远远超过市场承载量。燃料电池车的规划数量各个地方加总起来超过10万辆,到去年年底才是7千多辆,20162020年我国每年燃料电池增长数量不过1500台。我觉得按这样的规划数量难以实现。

二是成本不菲。在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的情况下我们整个成本都高,特别是基础设施,目前输氢成本在氢气终端售价中的比重占到40%50%,另外氢气的价格也好,还有燃料电池车的价格也好,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补贴可能就很难存活,这是非常现实的情况。

三是创新不强。一方面,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尚未实现自主可控;另一方面,科技研发方面呈现分散研发,资源浪费的情况。未来我们在氢能的推广应用方面,需把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引入进来联合攻关,知识产权共享,从这个方面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否则创新型国家很难实现。

四是氢源不绿。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煤制氢所产氢气占62%、天然气制氢占19%,工业副产气制氢占18%,电解水制氢占1%左右。由于碳捕捉与封存(CCS)技术尚不成熟且成本偏高。

五是场景不多。主要集中在以公交车为主的交通领域,场景单一,同质化严重。中重型卡车的示范运营尚未真正开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分布式发电、热电联供等其他领域应用潜力仍待全面挖掘。

六是政策不全。氢气的能源属性正在明确,产业发展还缺乏独立的支持政策和实施细则。产业标准体系不健全,氢能技术标准中关于氢品质、储运、加氢站和安全标准的内容较少,氢气品质检测和氢气泄漏等重要测试装备欠缺,权威检测认证机构仍然缺位。

有这么多问题,未来氢能怎么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呢?我觉得要实现四大目标,如果不能实现这四大目标的话氢能很难发展好。

一是有序发展,从国家到地方,在布局氢能产业时一定要理性布局,实现有序发展。二是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我们要在开放平台条件下去推动产业发展,但是一定要为我所需,要在技术自主可控前提下发展氢能产业,不宜过快追求终端市场应用。三是绿色低碳,双碳的目标也是有要求,要怎么样在经济和环保可承受的范围内实现氢源的供应,把这个产业启动起来,这是留给政府也好或者是企业也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四是商业化路径,氢能是高贵的能源,但不能是昂贵的能源,如果昂贵没有经济性就没有生命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并重,探索氢能商业化发展路径。

基于上述基本情况,给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减热度。要立足国情省情,科学谋划氢能产业发展。现在燃料电池城市群规划发布了,牵头城市作为群主,在布局整个产业链的时候,那也要做好谋划,不能出现恶性竞争,不能跟风盲从,做好产业链分工。

二是降成本。储运抬高了氢能40%-50%的成本,将来我们在管道方面要投入精力,尽早启动试点示范。这是将来氢能实现降成本和实现规模化应用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

三是强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我们要做改革调整,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矫正分散研发弊病,加快自主技术国产化的进度。

四是绿氢源。绿氢为导向,以市场化手段倒逼产业绿色发展。鼓励风、光、水等清洁能源优势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制氢产业,同时充分发挥氢在储能方面的优势,带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和高效利用。

五是拓场景。有序开展试点示范,拓展形成多元应用场景,除了车,还有轨道交通,高明就有轨道交通的试点,做的很好,经济性要比电要好。未来在工业领域也是非常好的探索,如果能够通过引入氢来实现对焦炭的替代,对我们这样工业化大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六是补政策。未来应该从全产业链可能会有专项政策,目前出台的燃料电池汽车的政策不是大氢能源概念,而是氢能源车的专项政策,下一步可能会从制储运家用等氢能源的角度做顶层设计,还有一些配套的政策。以上就是关于氢能产业的一些思考和体会,跟大家分享,谢谢!

 

会员登录

会员登录

如果您还不是会员用户? 单篇购买

单篇购买

价格:0.01¥

请填写用户信息,方便下次登录

扫码付款

价格:0.01¥

支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