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郑贤玲老师的产业观察者公众号,内容有删减。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米格-25效应”与中国氢能产业"换道超车"战略的选择
如果没有1976年前苏联飞行员别连科驾驶一架米格-25战斗机叛逃日本,美国及其盟友还不知什么时候能够揭开米格-25战斗机的神秘面纱;世界管理学界肯定也不会总结产生一个著名的"米格-25效应"。
这种战斗机由前苏联米格公司设计生产,因能在3万米超高空域,以导弹也难以追及的速度快速突进而名噪一时,北约因之给以"狐蝠"代号。这是世界上第一种成功突破"热障",达到3马赫的世界著名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这种飞机曾在苏美冷战时代因其异常出色的突防能力,经常使西方世界彻夜难眠。这次别连科驾机叛逃事件才使米格-25的"底裤"完全暴露,并使西方飞机设计专家大为吃惊:这飞机其实所使用零部件与美国战机相比要落后得多,但因为苏联设计师对各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从而使这种飞机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诸方面反超美国同期生产的战斗机,成为当时世界一流战斗机。由此,管理学界对凡因组合协调而出现意想不到效果,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管理功效;反之,因结构不合理,致使整体功能小于结构功能相加之和,甚至出现负值。这些现象被管理学统称为"米格-25效应"。无庸置疑,中国氢能产业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尽管近年来商用车技术突飞猛进开始领跑世界,但无论乘用车核心技术还是零配件生产,无论氢气制备储运还是标准研究推广,无论推广使用场景还是体系布局,甚至无论顶层产业定位还是社会层面包括企业的接受程度,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先行一步国家和地区,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有些差距尤其核心材料甚至存在代差。如何成功借鉴"米格-25效应",实现中国氢能产业快速超越先进国家和地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快人类新能源革命进程,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有一点首先必须指出,中国纯电动车产业是基于国家对中国自身汽车工业技术现状,基于对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大势研判,为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目标而做出的超常规决策。这一决策实施效果相当显著,带来了世界汽车工业"氢电并行"时代的到来。但从运动学角度评判,"弯道超车"并不很科学,既费力又须多跑距离,非特殊时机使用代价较大。基于氢能产业跨产业颠覆性发展特点,我个人认为中国氢能产业应该选择"换道超车"的战略比较符合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这能够从"米格-25效应"中得到多方面重大启示。本来前苏联设计米格-25,主要是确保在苏联领空遇上美国战机时,能追得上,打得下,"截击"是其主要功能。这种飞机在设计中,可以说完美展现了前苏联工业设计"功能服从整体目标"的风格:材料不行,上不锈钢;动力不够,加台发动机;机舱太烫,戴手套开。故当年美国工程师在拆解神秘的米格-25飞机时,对两台强劲的大型涡轮发动机和耐摩擦耐高温不锈钢全机身印象极其深刻。表面上看,米格-25这种设计简单粗暴,但绝对体现出前苏联设计师对战斗机各部件功能之间取舍的勇气。这种"硬汉"飞机具备超视距空战性能,不锈钢机身坚固确保转向灵活速度奇快,致使在后来量产中,大多数米格-25都被出产为侦察机和轰炸机型,由防卫之盾变成了空中利剑。应该说米格-25这种非西方另类设计思维非常成功,使这种飞机以高超的性能、可靠的设计在冷战时期铸就了一代空中传奇!米格-25这种设计思维首先给管理学的启示是: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最大的前提必须是功能部分取舍一定要基本服从整体目标要求,并加以全面实施。这方面启迪中国氢能产业一定要重点围绕"双碳"整体目标的实现,以供给侧改革为关键切入口,有效整合推动氢能产业链各大环节的降碳行动实施。具体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在碳达峰目标实施中,切忌赶时髦、骑墙头,一定要突出全社会"氢能优先"共识尽快形成。实际上,氢能是人类下一个未来,是人类历史上第五次重大"认知唤醒",这种人类已知终极能源对当代石油主宰石化能源时代具有跨产业完全的"颠覆性"意义。"人,没有氧活不了;没有氢活不好″。可以说,直至目前我们对氢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我们将氢能的作用严重低估了!按照目前世界各 国氢能及其材料技术的发展水平,可以用社会"流行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抛开氢能谈减碳,纯粹就是耍流氓"。围绕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当务之急应尽快形成"氢能优先"的共识,全面展开氢能社会的规划布局与建设。二是在重点行业达峰规划行动中,切忌一窝蜂、一刀切,一定要突出"因地制宜"原则特色推动。实事求是评价,我国各地氢能产业规划实施中普遍存在"一窝蜂″造车行为,而且面临严重的低水平重复隐患。各地对于"脱碳"存在真正困难而且确实需要"氢能"的领域,如火力发电、化工、冶炼、陶瓷生产、轨道交通、分布式热电联供等诸多亟待"加氢″产业涉及相当少,关注相当不足,尤其是相关技术研发投入和进展相当缓慢,本来应该利用氢能来实现减碳或脱碳目的的价值和潜力被严重忽视。其实,氢能的价值绝不仅仅在汽车领域,或者说氢能汽车只是主赛道之一,氢能还有很多跨一、二、三产业的新赛道。根据佛山近年地方产业实践, 相比石化产业国家巨量高技术投资特征,未来氢能产业将出现"低门槛化"和"平民化"趋势,最"大放光芒"的将在农业领域,氢能会"无所不能";最"大放异彩"的将在氢健康医学领域,氢能会"无坚不摧";最"大开大合″将体现在碳氢资本交易市场,氢能会"无往不胜"。各地应根据各自产业实际确定最具脱碳效果的氢能产业特色方向。中国氢能产业战略亟待"换道超车"。三是在供给侧改革政策实施中,切忌搞平衡、施漫灌,一定要突出满足氢能普通用户端直接补贴需求。我国应积极借鉴美国、德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氢能产业专门补贴政策,尤其要全面借鉴日本建设氢能社会政府补贴政策,切切实实落实"氢能优先"共识理念。目前,尽快整合我国各地各类五花八门新能源优惠政策,专门研究出台中国全方位的建设氢能社会有关氢能车辆、加氢站、氢家电、氢农业、氢健康医疗产业等领域政府直接补贴政策成为当务之急。这其中要尽早出台并实施针对每家每户每个人新能源"双碳"计分激励政策,将推行氢能车、加氢站、氢家电、氢农业、氢健康医疗产业等政府补贴直接发放到运营端个人及单位。"米格-25效应"表明,优秀的团队目标一致、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但不一定全部是优秀个体的组合。企业也不一定非要有完善设置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才能发展,适度的精简程序、短平的管理半径和人性化管理往往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历史上田忌赛马典故,孙膑采取"下驷战上驷,上驷战中驷,中驷战下驷"的策略,对劣势资源进行合理搭配组合也能做到以弱胜强,赢得最终胜利。因此,管理学要求领导者一定要善于认识自身优势劣势,运用高超谋略把有限资源配置在关键要素上,使之发挥最大的效力,切忌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大小通吃。记得2017年下半年我曾经带队到法国考察欧洲氢燃料电池汽车出租车有关情况,曾很乐观判断欧洲氢能乘用车会很快推广。但事实上欧洲氢气较为昂贵,达到60元/公斤左右,而欧洲各城市新能源出租车纯电动车运营很便宜,氢能车根本无法与之竞争,乃至欧洲氢能出租车产业夭折。我们多年测算结果是,氢气价格40元/公斤是氢能车与传统燃油车竞争的平衡点,一旦氢气价格降到20元/公斤以下,氢能车运营就完全可与纯电动车竞争。佛山氢能产业地方实践,最大的体会是两句话,一句是 "没有完善的加氢站网络,再好的氢能汽车都是一堆废铁";一句是"再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没有便宜的氢气怎么跑也跑不起来"。应该说,氢气的多少和氢气价格的高低已成为直接制约中国氢能产业未来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围绕双碳目标的实现,如何制取最大量和最低成本的氢气,"把有限资源配置在最有效位置上",促进各地各企业高效整合各环节优势资源,尽快破解绿氢"制储运加用"难题,是检验各地政府推动氢能产业执行力最关键的切入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氢气消费国。围绕双碳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氢能产业最大的问题是灰氢比例过大,蓝氢尤其绿氢比例太小。2021年中国氢气产量约3533万吨。其中煤制氢是大头,占57.06%;天然气制氢占21.9%;工业副产氢占18.15%;电解水制氢2%不到。这种结构非常不利于"加氢减碳"。加上我国对氢气能源属性的界定媒体上宣传了很多年,但职能部门摇摆不定,囿于"危化气体"成见,习惯性"谈氢色变",权威结论一直明确不下来。政府及其部门对氢气价格要不要下决心参考石油财政直接补贴,监管调控仍"举棋不定",造成各地加氢站氢气价格高低不一,很不利于氢能汽车推广。绿氢在中国还只是一个概念而已,绿氢资源的整合已成为当前中国氢能产业的最关键"胜负手"!但我仍认为绿氢仍会成为中国氢能产业的最大看点,最主要理由是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只要时机成熟,决心下足,完全可以一蹴而就,达到"谋定而后发,后发而先至"的效果。一可集中优势机制,对区域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进行超常规顶层规划和专门实施。二可集中优势创新,打破化工园制氢限制,建成各种类型绿氢储能专区。三可集中优势政策,根据弃风、弃光、弃水实际出台可再生能源制氢最佳优惠电价,把绿氢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四可集中优势力量,攻关新型低能耗高效率制氢技术,迅速提高中国可再生能源制氢装备水平。五可集中优势条件,研究建立氢能设施参与现货、辅助服务和中长期交易等各类电力市场的准入条件、交易机制,加快推动氢能进入并允许同时参与各类电力市场。同时加紧探索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协同联动,为绿氢发展赋能。可喜的是,中石化新疆库车光伏绿氢项目9600亩制氢成本仅18元/kg,成本相当之低,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绿氢项目。
总之,一旦我国将各种行政资源加快集中配置在绿氢产业链条上,绿氢一定会成为中国氢能产业最具竞争力的领域。实际上,"米格-25效应"是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体现:事物质变包含数量的积累和结构的变化两种基本形态,两者都能使事物产生质的飞跃。物质结构中,最著名的是碳原子空间排列不同,其物理性质截然不同:金刚石坚硬无比,石墨则柔软细腻。在管理学上,系统的要素和结构状况,对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佳的要素空间排列肯定产生最大实施效果。根据专家分析,在2020-2060年间通过应用氢能有望实现超过200亿吨的累计减排量,其中交通行业累计减排量最大,约为156亿吨;钢铁行业次之,为47亿吨;化工行业累计减排约38亿吨。从这个角度分析,交通行业的碳减排是我国整体减排系统中的决定性因素,一定要千方百计摆在优先位置,绝对是"重头戏"。应该说,目前我国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产业发展战略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布局已基本完成。一般而言,商用车规模只有乘用车十分之一。中国氢能汽车产业肯定不能仅满足于发展商用车。在中国纯电动车产业布局和推广已取得显著成绩和明显优势后,中国应尽早对氢能乘用车生产和推广进行全面布局。这一方面是氢能产业更快更大规模发展推动更大减排的直接要求,另一方面更是基于中国资源环境约束,尤其是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角度,再次做到“人民至上”的更高需要。如果说八年前我国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只是当时权宜之计的话,那么当前我们再三强调不重点发展氢能乘用车产业肯定逆世界潮流,无异于自废武功;再犹豫不决是重大失误!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要求各级要"善于总结经验。"他向全党全军提倡"在战争中学,向人民群众学,从历史中学,从错误中学",把总结经验作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曾说,"每打一仗下来,都要总结一下,弄清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既然是探索就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是对错误的态度,要知错就改,不能将错就错"。再三说"全面规划,几次检查,年终评比,这是三个重要方法"。从2014年算起,这一波由中国基层政府和企业推动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浪潮已走过了整整8年历程,这其中得失需要我们很好很深入总结。我个人内心最为安抚自己的是没有走什么弯路,没有造成地方损失,上下奔跑推动国家出现了5个氢能产业示范城市群;内心最为遗憾的是8年努力只使中国推广才不到一万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距离1%车辆渗透率实现还不知何年何月?!我当年担任县委书记,经常说过一句话:这个原因那个原因,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原因。我们做任何工作,只有按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不断实事求是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检讨自己,我们所做的决策才能接地气,我们的工作才能不断取得进步,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据韩国《建筑和建筑材料》2015年12月第100卷报道:富氢水有利于控制水泥砂浆的物理力学性能。氢能的运用,确实真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